📢 Gate广场独家活动: #PUBLIC创作大赛# 正式开启!
参与 Gate Launchpool 第 297 期 — PublicAI (PUBLIC),并在 Gate广场发布你的原创内容,即有机会瓜分 4,000 枚 $PUBLIC 奖励池!
🎨 活动时间
2025年8月18日 10:00 – 2025年8月22日 16:00 (UTC)
📌 参与方式
在 Gate广场发布与 PublicAI (PUBLIC) 或当前 Launchpool 活动相关的原创内容
内容需不少于 100 字(可为分析、教程、创意图文、测评等)
添加话题: #PUBLIC创作大赛#
帖子需附带 Launchpool 参与截图(如质押记录、领取页面等)
🏆 奖励设置(总计 4,000 枚 $PUBLIC)
🥇 一等奖(1名):1,500 $PUBLIC
🥈 二等奖(3名):每人 500 $PUBLIC
🥉 三等奖(5名):每人 200 $PUBLIC
📋 评选标准
内容质量(相关性、清晰度、创意性)
互动热度(点赞、评论)
含有 Launchpool 参与截图的帖子将优先考虑
📄 注意事项
所有内容须为原创,严禁抄袭或虚假互动
获奖用户需完成 Gate广场实名认证
Gate 保留本次活动的最终解释权
戳破黄仁勋心底话:AI为何只能拥抱核能?99%人不懂的四大关键
当全世界都在为 AI 的算力狂欢时,NVIDIA 创办人黄仁勋却指出了下一个战场:电力。这不只是一场能源选择,而是戳破再生能源理想主义的第一根针,揭示了 AI 发展背后,科技巨头、国家战略与能源现实的终局之战。 (前情提要:蓝白联合提案修法「核电延役」上限20年,拼终止非核家园) (背景补充:Meta签20年核电协议》包下一整座核反应炉支持AI算力,合作美国星座能源) 本文由清大原子科学院学士班学经历人士、在科技领域、区块链从事媒体工作近十年人士投书 你可以不赞成核能,但你不能肖想 AI 王国跟非核家园能够鱼与熊掌都兼得。当 NVIDIA 创办人黄仁勋在今日(22)早上突然闪电来台,又牵动讲到 AI 如何改变世界的宏伟蓝图时,他像一个魔法师,从帽子里掏出越来越强大的 GPU。但最近,他谈论的焦点,悄悄地从晶片转向了一个更基础,也更具争议的话题:电力。他说AI 的未来,与能源息息相关, 为什么要把能源污名化…?核能是个出色的能源选择…我真的很希望当地的政府可以解决我们的需求,能解决所有必要的问题,这样就能把我们的亚洲总部设在这里。 这句话,乍听之下有些突兀,甚至政治不正确。在一个高喊 ESG、拥抱再生能源的时代,为何全球 AI 霸主,会将未来押注在一个充满历史包袱与公众疑虑的能源上? 黄仁勋看到的,不是眼前的股价或下一季的财报,而是这场 AI 革命的「终局之战」。他没说出口的潜台词是:过去二十年我们对能源的想像,尤其是对再生能源的理想主义式崇拜,即将被 AI 这个「电老虎」无情地戳破。这不只是一个技术选项,这是一场牵动产业结构、资本流动,甚至是地缘政治的典范转移。 AI能源饥饿:永不落幕的算力盛宴 要理解为何核能成为 AI 必然选项,首先必须理解 AI 的「胃口」有多么恐怖,以及它的「饮食习惯」有多么挑剔。传统的数据中心,其运作模式是有尖峰、有离峰的,就像一座办公大楼,白天人声鼎沸,晚上关灯休息。但 AI 不一样,尤其是大型语言模型的训练,它是一场 24/7、永不间断的马拉松。 一片 NVIDIA H100 GPU 的最大功耗高达 700 瓦,一柜高达8张GPU,组成一台AI伺服器,而一个伺服器柜则是4台这样的AI伺服器组成,面积与体积可就像一个厚的书柜,但光单台每小时电耗就高达150度,一天花高达3500度,而这样的机台柜在伺服器中心可能有数千台,光单日就能耗掉1800万度,而这可能只是单一企业的一个计算群集。 其运作中又会产生废热,你还要花其他的电力把废热给带走,并且降温,而根据泛科学频道解释,实际上AI伺服器最耗电的部分反而是冷却的部分,要花上比AI伺服器(显示卡机柜)还要多的能源,若是加上散热耗电量,那么单日光营运5000柜GPU2的AI中心,就要耗掉4千万度。 当成千上万台这样的 GPU 组成一个算力丛集,日以继夜地进行运算,其电力需求是稳定且巨大的「平坦曲线」,它没有白天黑夜之分,不会因为晚上、清晨、周末而降低功率。它就像一头巨兽,一旦开始吞噬电力,就绝不会停下。根据预测,到了 2030 年,全球数据中心的电力需求将达到每年近 945 TWh,与日本整个国家的用电量相当,而其中 AI 的功耗将在同期翻两番。 这种「恒定、高功率」的能源需求,直接将当前主流的再生能源——太阳能与风能——排除在主力选项之外。这并非对再生能源的贬低,而是无情现实,太阳不会在晚上照耀,风力也不会永远稳定。它们的本质是「间歇性」的。要让它们能够 24/7 稳定供电,就必须搭配天价的储能设施,例如大规模的电池阵列。这不仅大幅垫高了成本,更在能源转换效率上造成了巨大浪费,例如白天的储能,在晚上到早上最终给只能给AI 30%的转换率,你若是AI伺服器、还要计算转换率与可行的部署机台,形同巨大的不确定性与部署成本。 AI 需要的是「基载电力」(Baseload Power),一种可以全年无休、稳定输出的能源。在所有低碳或零碳排的能源选项中,唯一能完美胜任这个角色的,只有核能。核电厂的容量因数(Capacity Factor,指实际发电量与额定最大发电量的比值)在美国高达 92% 以上,意味着它几乎是全年无休地以最高效率运转。这种稳定性,正是 AI 这个挑剔的美食家最苛刻的要求。 核能电厂的投资:多是资产不是费用 黄仁勋的呼吁,也预示了科技巨头的下一个战场:从争夺「算力」到掌控「电力」的垂直整合。过去,科技巨头的核心竞争力是演算法、晶片与数据。未来,谁掌握了稳定、廉价、大规模的低碳电力,谁就掌握了 AI 时代的命脉。 这背后有着极为精明的商业算计。对一家公司而言,电力是一种「费用」(Expense),会直接侵蚀利润。但一座发电厂,却是一项「资产」(Asset),可以被计入资产负债表,甚至透过折旧来抵税。当 Meta、Amazon、Microsoft 这些巨头开始直接投资或签订长期的核电采购协议(PPA),它们不仅仅是为了降低营运成本,更是一场深刻的战略布局。 最经典的案例莫过于亚马逊 AWS 与 Talen Energy 的合作。AWS 签下了一份长达十年的合约,从宾州的 Susquehanna 核电厂购买 960 MW 的无碳电力,为其数据中心供电。这笔交易的精妙之处在于,数据中心就盖在核电厂旁边,实现了「产地直送」,最大化能源效率,并将电网不稳定的风险降至最低。这不仅是买电,这是将能源「内化」为自身的核心基础设施,摆脱对传统电力公司的依赖与价格波动的钳制。 这催生了一种过去前所未见「科技—能源」复合体 (Tech-Energy Complex)。未来,科技巨头不再只是能源消费者,它们将成为能源的生产者与调度者。而核能,特别是正在发展中的小型模组化反应炉 (SMR),因其选址灵活、建设周期短、安全性更高的潜力,将成为实现这种垂直整合的最佳拼图。想像一下,未来每一座大型 AI 数据中心园区,旁边都配置着几座 SMR,形成一个自给自足的「算力—电力」岛屿。这才是科技巨头们正在规划的终局之战。 「核废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