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課

MPC 錢包與傳統方法的比較

在深入探討閾值加密學原理與 MPC 錢包運作機制後,我們有必要將這些技術與數位資產託管的傳統方法加以全面比較。傳統模式,例如助記詞備份、硬體錢包以及多重簽名機制,長期在加密貨幣安全領域中扮演關鍵角色。每項方法各具優勢與限制,這些特性深刻影響個人及機構用戶的選擇。本章節以比較角度,闡述 MPC 錢包系統與傳統模型的主要分野,分析其於特定應用場景所具備的獨特優勢,以及當前仍面臨的挑戰。透過本分析,我們將揭示錢包技術發展歷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權衡因素。

助記詞及單一密鑰模型

數位錢包最早也是至今最廣泛採用的安全模型,主要依賴產生私鑰及其對應的助記詞。這種方式讓使用者擁有絕對掌控權,因為只要持有助記詞,就能完全支配該錢包內的資產。其最大優勢是操作簡便,使用者只需在任何相容軟體或硬體環境重新輸入助記詞,便可輕鬆恢復錢包。然而,這種便利性同時帶來嚴重的安全風險——助記詞一旦遺失,使用者將永久失去資產存取權限;若被外洩或竊取,則攻擊者可完全掌控錢包相關資產。因此,該模型展現了高度自主與極端脆弱並存的矛盾情境。

對個人而言,助記詞本身即是高風險負擔,安全保存需依賴現實上難以執行的物理防護措施。例如將助記詞記在紙上,容易遭竊、失火或淹水毀損;以數位方式保存則可能受惡意軟體與網路釣魚攻擊。對於機構使用者來說,助記詞模型完全不適用,因為它將託管權力集中於單一失效點。任何一人取得助記詞,整套治理機制即會瓦解。基於此,MPC 錢包以分散式、門檻設定設計,徹底突破了單一密鑰模型的脆弱性。

硬體錢包

硬體錢包透過將私鑰隔離於專用設備,試圖提升單一密鑰模型的安全等級。這類設備使私鑰不會暴露於一般電腦環境,有效降低因惡意軟體及遠端攻擊造成的威脅。硬體錢包通常須進行實體操作,例如按下裝置上的按鈕以授權交易,為資產管理增添一道實質的安全防線。如此設計在長期持有加密資產、追求強化防護的一般用戶間具有高度吸引力。

然而,即使上述安全性提升,硬體錢包仍受限於單一私鑰。設備本身安全性再高,助記詞的備份仍可能成為漏洞。此外,裝置遺失或損毀也會使資產暴露於重大風險。機構使用者一般認為硬體錢包不適合大規模部署,因分配設備給多位利益相關者及管理備份機制繁瑣且難以落實。MPC 錢包則藉由將私鑰分割為多個份額的設計,徹底消除此限制,擺脫硬體設備難以避免的單密鑰依賴。

多簽錢包

多簽錢包作為單一密鑰模型的主流替代方案,特別受到機構用戶青睞。在多簽架構下,錢包必須獲得多個私鑰授權才可發起交易。最常見的模式例如三方中兩方需簽署每筆交易,以分散授權權限,有效降低單一密鑰遭破解所導致的安全風險。多簽機制同時具備管理功能,可按交易類型自訂不同簽名規則。

多簽錢包的最大優勢在於區塊鏈上的執行機制。多簽要求直接編寫入鏈上,確保任何交易都無法繞過既定政策。但這種透明性也帶來弱點,多簽交易在鏈上易於辨識,管理機制可能被公開揭露,減損用戶隱私。此外,每個簽名都需鏈上記錄,導致較高交易手續費。多簽方案大多根據特定區塊鏈設計,難以直接移植至其他鏈,因此在多鏈環境下可攜性受限,降低其靈活性。

MPC 錢包與多簽比較

MPC 錢包具備多簽同等的分散控管成效,並解決多簽模式的多項缺點。藉由協同計算產生單一標準簽名,MPC 能確保交易在形式上與單一密鑰簽名完全一樣,有效保障參與者隱私,外部無法推測錢包內部結構及人數。這設計也降低交易成本,不論多少人參與簽名,鏈上僅需記錄一組標準簽名。此外,MPC 不受協定限制,能橫跨多條區塊鏈使用,無需原生多簽支援。

MPC 的鏈下協作特性,進一步提升管理機制靈活度。企業可隨時調整簽名門檻或增添新參與者,無須遷移資產或調整區塊鏈合約,政策能持續因應組織變化。此一優勢讓 MPC 特別適合組織成員和政策常態調整的動態環境。而多簽方案在政策變更時,常需重新部署及資產轉移,增加操作複雜度及風險。

機構採用與管理

MPC 與傳統模型的差異在機構層面尤為明顯。對於需分散權力、強化管理並確保可審核安全性的組織,助記詞及硬體錢包無法滿足要求;多簽雖部分解決問題,卻受限於高度透明、較高費用及有限可攜性。MPC 錢包則將加密技術直接融入管理需求,提供安全且可自訂的架構。機構可設計法定人數批准機制、份額分散至不同地理位置及角色分級存取控管,且無須在鏈上揭露任何內部管理細節。

從業務營運角度,MPC 錢包更能確保連續性。即使有成員遺失其份額,只要達到門檻,系統可持續運作;另外還能主動更換份額,強化長期韌性。這些特點完全符合監管機構、查核人員及大型金融機構的合規與風險管理需求,也是 MPC 逐漸成為機構級數位資產託管首選模型的原因。

免責聲明
* 投資有風險,入市須謹慎。本課程不作為投資理財建議。
* 本課程由入駐Gate Learn的作者創作,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,絕不代表Gate Learn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