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PC 錢包的核心創新在於私鑰從未被完整產生。整個流程起點為分散式金鑰生成(DKG)技術。在 DKG 協議下,多方共同參與密碼學金鑰的產生過程,無需任何一方擁有完整秘密。每位參與者會各自產生一部分金鑰份額,並與其他人交換可驗證的承諾資訊。藉此協作,群體共同產生一組對應分散式私有份額的公鑰。此處需強調,完整私鑰在任何單一時刻或裝置上都從未存在。
這項根本差異意義重大,因其徹底消除了傳統錢包的固有風險:傳統錢包在單一裝置產生私鑰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即時的安全隱憂。一旦裝置遭入侵,整個錢包的安全即刻面臨威脅。相較之下,MPC 架構下,任何單一參與方皆無法自行操控系統。即便是負責啟動錢包的機構,若無其他參與方配合,也無法重構完整私鑰。此特性不僅大幅提升安全性,更將信任基礎從單一裝置轉移到集體協議層級。
早期的分散式金鑰管理多採用 Shamir 秘密分享(SSS)技術。在 SSS 架構下,像私鑰這類敏感資訊會被切分成多個金鑰份額,只要累積至門檻數量即可重構原始秘密。雖提供了備援性及復原能力,但存在根本缺陷:秘密重構的當下,完整私鑰會被完全暴露。若攻擊者此時滲透,即可直接竊取整把金鑰。而現代 MPC 錢包所採用的門檻簽章方案則巧妙避開此風險。這種設計無需重構私鑰,而是讓多方分別以手中金鑰份額產生部分簽章,經組合後即為一組完整且有效的簽章,能被區塊鏈驗證,但完整私鑰始終不會露出。
這種由重構轉為協同運算的轉變是突破性創新。秘密份額角色由被動備援升級為密碼學運算的主動參與者。技術進展不僅實用,理念也有深義:系統無需假設份額僅會在安全環境組合,而是從設計上確保這些份額永遠不需合併。這可進一步提升安全保障,讓系統本質上更能有效抵禦常見的金鑰外洩攻擊。
當 MPC 錢包用戶發起交易時,簽章流程將透過協同運算完成。每位持有金鑰份額的參與方會利用自身的金鑰份額計算部分簽章。依錢包具體設定,這些計算可分散於不同裝置、伺服器或安全模組。全部部分簽章產生後,會彙集至聚合器合併,產生出一組完整的數位簽章。最終簽章形式與標準密碼學簽章(如 ECDSA、EdDSA)完全一致,這些簽章協議已廣泛應用於各類區塊鏈系統。由於具不可辨識性,區塊鏈網路可無縫接受、驗證門檻簽章,驗證流程與處理一般簽章無異。
對最終用戶而言,整個流程相當順暢。只需點選授權,系統便會於後台協同完成所有部分計算。但從安全架構來看,此差異極具意義。任何單一裝置、伺服器或參與者皆無法單獨產生有效簽章。這類協作強制實現分散信任機制,即使某參與方遭攻擊者控制,只要未達門檻值,系統整體安全依然獲保障。這種設計不僅兼顧用戶便利與系統韌性,也帶來操作簡便且底層高度加密的錢包體驗。
MPC 錢包能根據個人或機構實際需求採不同架構設計。在部分設計中,金鑰份額分散於同一用戶的多個裝置,例如智慧型手機、硬體安全模組或雲端服務。這樣既有備援,也能確保即使某單一裝置受攻擊,也不會危及錢包整體安全。在機構應用場景下,金鑰份額則可分散於不同單位、管理高層,或結合內部與外部託管單位。不論金鑰份額如何分布,核心目標始終如一:盡可能降低單一參與方濫用或遺失金鑰控制權的風險。
分散式架構賦予治理彈性。錢包可設定僅需部分參與方同意即可完成交易。例如 5 金鑰份額配置時,僅需 3 金鑰份額即可完成簽章,其餘 2 金鑰份額作為安全備援。其他場景下,亦可根據金額或交易類型設計不同門檻需求。日常小額轉帳可設低門檻,高金額交易則須更多人授權。這些規則除透過組織政策管理外,更能透過密碼學協議強制落實,確保規則具備不可竄改與操作透明的特性。
MPC 錢包的一大進階功能是主動式秘密分享技術,能在不變更公鑰、不洩漏底層秘密的條件下,更新金鑰份額。隨時間推進,若攻擊者逐步滲透個別裝置,密碼學金鑰份額可能面臨安全風險。主動式刷新協議會定期於參與方間重新分配金鑰份額,新金鑰份額依然對應同一公鑰。這表示錢包地址始終維持不變,內部金鑰分布卻持續更新,極大減少長期滲透攻擊的成功率。
此機制提供傳統錢包較難實現的動態安全能力。傳統錢包體系一旦金鑰被攻破,往往需要將資產轉移至新地址,操作流程繁瑣,且可能導致營運中斷。透過主動式刷新機制,機構可維持同一錢包地址,同時定期更新其內部安全架構。MPC 技術因此不僅足以媲美,更在多重層面超越傳統錢包的安全性。